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投资者对明星基金的评价标准也各不相同,我们用认可度较高的几个指标,并框定“耳熟能详”进一步缩小范围来进行筛选,展开来说:
1、至少经历了一个小的牛熊周期,即成立时间不晚于2017年,因此睿远成长价值和易方达蓝筹精选等被排除在外;
2、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不低于20%,这种一刀切的做法虽会“误伤”如刘彦春、劳杰男、王宗合等管理的知名产品,但由于在该标准之上仍有不少样本,所以此处也不必过于纠结;
3、最新季报(2021年一季报)披露规模大于200亿元,最新年报(2020年年报)披露持有人户数超过100万户,毕竟“规模大、人气高”能更加说明基金耳熟能详。
初步筛选后,再按基金规模、持有人户数和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从高到低排序,分别选2只排名靠前的基金,并对同一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只保留管理时间最长的,最终“胜出”的6只明星主动股基如下:
用这6只基金等权重构建一个“全明星组合”,并回测其2017年以来的业绩表现和相关风险收益指标(回测截至2021年4月26日),数据显示:
1、组合至今累计回报179.39%,较同期中证主动股基指数93.54%的涨幅,实现了约85%的超额收益,业绩表现不俗。
2、回测期间组合最大回撤-24.94%(图中绿线显示),回撤区间2018年5月22日至2019年1月3日,最大回撤天数153天。
3、组合的夏普比率为0.6289,意味着每多承担1份风险,可以获得0.6289份超额回报,同期沪深300指数、中证主动股基指数、中证股票基金指数的夏普比率分别为0.4341、0.5167和0.4837。
任何投资都无法做到十全十美,仅凭夏普比率指标也不能一票否决“全明星组合”;但根据好买多年管理和调研组合的经验,我们不建议全买“明星基金”来构建组合还有四个主要的理由。
理由一:风格变化“明星”陨落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站在此刻,张坤、葛兰、周应波等毫无疑问是最红的明星基金经理,但如果把时钟拨回到三年前,彼时则是杨飞、任泽松和左金保等人的天下。
我们仍用同样的流程来筛选明星基金(考虑到2016年是熊市,这里对基金规模和持有人户数稍微放宽),最终得到的6只“2016年版”明星基金如下:
用这6只基金等权重构建一个2016年版“全明星组合”,通过数据回测可以看到:该组合自2017年以来回报仅45.13%,不但远远跑输上面的“全明星组合”,还大幅跑输中证主动股基指数逾48个百分点。
而在2017年初,投资者很难精准预判市场风格变化,并全部选到当前最受关注的6只明星基金。
理由二:规模变大业绩难续
此外,在用明星基金构建组合时,除了要考虑市场风格变化外,基金规模变大,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业绩表现,这里我们用彼得·林奇和他管理的富达麦哲伦基金来举例说明。
在彼得·林奇管理麦哲伦基金的14年里,投资者的资产价值增长了25倍,年均回报率超过29%,早期该基金业绩一直比标普500指数高出两位数。
随着收益增长,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大规模涌入,截至彼得·林奇离任,该基金管理规模从他接手时的1800万美元大幅增长至140亿美元。
从下图可以看到,在1986年基金规模达到40亿美元之后,其年收益率相对标普500指数的超额回报逐级减少,且在1987年和1990年,基金本身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理由三:调研较难影响判断
其实,不管是风格漂移还是规模变大,乃至基金经理变更,都是有迹可循的正常现象。在组合日常管理过程中,专业机构完全可以通过频繁调研、与基金管理人沟通敏锐捕捉到线索,并由此提前制定应对方案,比如调仓。
但就像成绩优秀的学生通常背负着众多人的期待一样,投资者们对明星基金的业绩诉求也和普通基金不一样,对基金经理而言,意味着他们要花更多的时间在管理基金和创造业绩上。
与此同时,由于明星基金经理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会被放在聚光灯下用放大镜审视,对市场可能会造成不小的影响,所以基金管理人也很少安排和接受对于明星基金的调研。
而作为组合主理人,如果仅凭季报等来指导操作,不能有效把握所投基金的日常运作状态,就会很容易出现判断失误,日积月累下导致收益不理想。
理由四:明星基金容易“限购”
对于组合而言,买多少和买什么其实一样重要,如果挑出来的好基金因为“限购”,不能买到想要的数量,最后构建组合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仍用最新的6只明星基金来构建组合,按基金规模、持有人户数和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维度,挑选其中限购力度较大的3只合计仅赋予10%权重,剩余三只基金的权重相应分别提升至30%;组合不同配置下的基金权重和组合业绩表现如下表所示:
观察两个“全明星组合”自2017年以来的回测净值表现,从下图可以看到“限购”组合业绩显著跑输了“等权”组合;据数据统计,回测期间“限购”组合净值增长130.99%,业绩跑输“等权”组合约48.4个百分点。(数据来源:Wind;统计区间:2017.1.1-2021.4.26)
在不少人看来,即便用明星基金构建组合有诸多缺点和不便,但只需前期选基金时多花点心思,后面就可以一劳永逸了;且“全明星组合”表现大概率也会好于普通基金构建的组合。
这种想法正是组合投资中常见的错误之一。其实组合投资的核心并非“组合”,而是“管理”。以牛基宝(全股型)组合为例,分别和“全明星组合”做个PK,数据显示:
1、在可比范围期间(2019.12.15-2021.4.26),牛基宝(全股型)净值增长67.49%,“等权”全明星组合净值增长69.36%;两者对应区间最大回撤分别为-16.3%和-17%,业绩和最大回撤表现均十分接近;
2、但如果考虑明星基金限购因素,非等权配置的“限购”全明星组合净值增长仅有52.38%;此外如果用客观历史视角挑选明星基金,“2016年版”全明星组合的净值涨幅同样仅有53.71%;同期表现均落后于牛基宝(全股型)。
我们再来观察目前牛基宝(全股型)组合9只基金的特征,从下表可以看到:虽然大部分基金的规模排名和持有人户数排名达不到筛选“明星基金”的标准,但绝大部分基金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均超过20%。
这便是上文提到的,即使用一刀切“误伤”了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低于20%的知名基金,在年化收益20%以上的基金中,我们仍能够挑到其他指标不是那么拔尖,但整体表现可圈可点的。
实际上,牛基宝(全股型)创建时所持有的基金并非这9只,组合自创建以来共进行了6次调仓,具体情形包括:
1、根据市场风格变化,如2020年1月1日和2020年3月1日两轮大规模调仓,将组合由偏价值风格调整为“成长+”风格,2020年8月份调入顺周期风格的融通行业景气等;
2、因基金出现大额限购,如2020年3月份调出交银新生活力和中欧时代先锋A;
3、因基金规模变大或影响策略效果,如今年1月份调出鹏华新兴产业混合。
这六次调仓为组合带来了多少贡献?为什么说“管理”才是组合投资的核心?
我们用组合创建时的6只基金进行数据回测,从下表可以看到,虽然其中“明星基金”的占比不低,但若持有该组合不动至今,累计收益仅47.25%,跑输组合实际收益约20个百分点。
如果把组合投资比喻成拍电影,市场就是剧本,成千上万只基金就是可供选择的演员。
作为一名导演,在拿到剧本后,应该根据剧情和角色需要挑选合适的演员,并创造性地埋一些伏笔,让电影效果更精彩;而不是把精力只放在寻找当红流量明星上,即便后者拍出来的电影开始很叫座,最后票房和口碑却不一定好。
同理,在组合投资中,面对波云诡谲的市场,我们也不能全部寄希望于明星基金,最好根据市场风格挑选最合适、最具性价比的基金,并前瞻性地做一些布局,以更好把握市场行情。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组合的过往模拟收益表现及其成分基金的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收益表现数据未计算交易手续费,未经估值复核,相关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组合的风险等级与其底层单基金的风险等级存在差异。投资人请详阅基金合同等法律文件,确认已知晓并理解所选择相应基金组合的风险收益特征,具有相应风险承受能力,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