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0日公募日报:债市波动加剧,银行理财“负反馈”无忧

一、行情回顾

昨日,沪深两市双双收涨。截止收盘,上证综指收于2893.67点,涨14.24点,涨幅为0.49%;深成指收于8356.90点,涨7.03点,涨幅为0.08%;沪深300收于3356.97点,涨11.33点,涨幅为0.34%;创业板收于1589.29点,跌2.17点,跌幅为0.14%。两市成交总计5706.17亿元。风格上,小盘股强于大盘股,中证100上涨0.21%,中证500详细购买上涨0.27%。行业分类上来看,

31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有20个行业上涨。其中,银行(申万)、有色金属详细购买(申万)、商贸零售(申万)表现居前,涨跌幅分别为1.89%、1.66%、0.71%,农林牧渔(申万)、医药生物(申万)、美容护理(申万)表现居后,涨跌幅分别为-1.01%、-1.10%、-1.59%。沪市有814只个数上涨,占比41.22%,深市有1055只个数上涨,占比38.35%。非ST个股中,49只个股涨停,18只个股跌停。股指期货主力合约3个合约均上涨,表现均好于现货指数。

数据来源:Wind日期:2024/8/19

昨日,中债银行间债券总净价指数上涨0.03个百分点,中债国债全价指数上涨0.10 %。 

昨日,欧美主要市场普遍上涨,其中,道指上涨0.58%,标普500上涨0.97%,纳指上涨0.70%,道琼斯欧洲50上涨0.48%。亚太主要市场涨跌不一,其中,恒生指数上涨0.80%,日经225指数下跌1.77%,印度SENSEX30指数下跌0.02%。

 

二、指数涨跌

数据来源:Wind 日期:2024/8/19

三、新闻

1、五大国有银行再创历史新高,高股息详细购买策略却产生分歧

香港万得通讯社综合报道,8月19日,A股主流宽基指数涨跌不一,截至收盘,上证指数涨0.49%,收报2893.67点。A股银行板块已连续3个交易日上涨。42家上市银行中,41家录得上涨,仅有浙商银行下跌。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19日,申万银行板块年内累计涨幅达19.08%,在申万31个行业中位居第一。值得一提的是,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五大国有银行股价再创历史新高。红利指数再度领涨,高股息策略再度引起市场热议。

银行个股表现更是亮眼,个股累计涨幅来看,截至8月19日收盘,南京银行继续以年内上涨47.26%的成绩拔得头筹,交通银行累计上涨44.91%位居第二。包括前二者在内,加上成都银行、农业银行、浦发银行和杭州银行,今年股价涨幅超过40%的银行股已增加至6家。此外,年内累计涨幅超过30%的上市银行还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6只。总体来看,累计涨幅超20%的个股有23只,国有六大行均在其列。值得一提的是, 2023年度实施A股分红派息的41家上市银行,合计分红金额已超过6100亿元,而六大国有银行分红派息总额合计达2454亿元。更为重要的是,年内已有一批银行宣布实施2024年度中期分红计划。券商中国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经有2家银行确认了中期分红,15家银行表明将会实施中期分红。其中,平安银行公布的方案显示,将派发中期分红现金股利47.74亿元。

银行板块“涨声一片”,分红回报较为明确,在这背后源于业绩的稳定表现。从首批发布业绩的上市银行来看,其基本面传递着较为积极的信号。截至目前,发布2024年上半年报告和业绩快报的A股上市银行增加至10家。据券商中国记者梳理,已披露业绩的上述银行中,归母净利润普遍维持正增长,10家银行的业绩增速在0.62%至20.06%之间。值得一提的是,杭州银行、苏农银行、齐鲁银行、浦发银行、瑞丰银行和江苏银行共6家银行,其净利润增速保持10%以上增长。其中,杭州银行甚至同比增长20.06%;而同样位于长三角地区的苏农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18.23%;齐鲁银行、浦发银行增速均超16%。银行股表现两眼背后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点:

资产质量普遍维持稳健,是目前已出炉业绩的10家上市银行共同特点:总体来看,除平安银行6月末不良贷款率较年初轻微上升0.01个百分点以外,5家银行不良率均较年初持平;浦发银行、南京银行不良率较年初下降0.07个百分点;齐鲁银行和浙商银行分别较年初下降0.02和0.01个百分点。

行业息差下行暂时企稳: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8月9日公布商业银行最新息差表现来看,传来一定的积极信号。但整个行业当前仍在打一场“息差保卫战”。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54%,与上季度末持平。分机构类型来看,股份行6月末净息差环比3月末略提高0.01个百分点至1.63%。城商行和农商行则环比持平分别为1.45%和1.72%。国有大行和外资银行净息差则进一步收窄至1.46%;而民营银行息差收窄最多,达到11BP(基点)。但从绝对值来看,民营银行的平均息差仍是各类银行中最高,为4.21%。不过,从近期公布半年报的上市银行数据看,多家银行息差仍未实现“刹车”。其中,平安银行2024年上半年度净息差为1.96%,较2023年息差水平下降0.42个百分点;沪农商行上半年平均净息差降至 1.54%,较上年末的 1.69%减少 0.15个百分点;江苏银行上半年净息差降至1.90%,较上年末下降0.08个百分点;而浦发银行上半年净息差降幅收窄,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至1.48%。

今年以来,A股市场相对偏弱,但高股息策略表现出色,中证红利指数在5月封曾经触及高点5806.63点,相较2023年底的4969.67点,区间累计涨幅超15%。在经济复苏进程偏弱以及股市相对低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公募基金经理开始拥抱高股息策略。数据显示,今年年初中证红利指数股息率超过6%,二季度回落至5%以上,目前为4.96%。目前十年期国债的收益率在2.2%左右,两年期国债的收益率不到2.0%。这样来看,高股息策略前期成为市场主导力量背后的逻辑是股票市场赚取效应持续弱化,尤其在小盘股策略大幅度失效后,基金经理的避险情绪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密集发行的ETF基金也强化了高股息策略。长城基金高级宏观策略研究员汪立认为,今年ETF、险资是市场主要的增量资金,保费高增长带来巨大的险资配置需求,而ETF在市场大幅波动期间逆势流入,这两类资金天然偏好高股息资产,对银行、公用事业的配置比例明显高于主动权益基金,增量资金的加持进一步驱动高股息资产走强。

不过,没有任何一种策略能够持续有效跑赢市场,随着高股息策略不断强化,市场的分歧也开始加大。数据显示,截至8月19日收盘,中证红利指数年内涨幅仅剩3.34%。5月22日高点以来,一度跑输沪深300指数。

创金合信指数量化部基金经理孙悦认为,高股息策略展现出较强的防御特性,部分投资者出于避险的目的进行投资。市场从底部位置修复后,高股息策略主要体现为跟涨逻辑。“高股息等类债资产上涨的趋势实际上已持续多年,我们认为,目前的红利资产或已经超越深度价值的范畴,并逐步走向泡沫。”鹏华产业升级基金经理蒋鑫认为,股债比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市场风险偏好仍很低,但许多权益资产经过长时间大幅调整,估值水平已经很低,具备极高的性价比。

也有机构人士认为,从2021年核心资产见顶以来,股市风格由成长股赛道投资转变为更关注估值的红利投资,这种转变目前已持续3年多。即便这一次和历史不一样,某些资产或逻辑会出现很长的趋势,但一旦持续演绎3年,往往会有些变化。

2、债市波动加剧,债基表现分化,银行理财“负反馈”无忧

多空力量博弈影响下,近期债券市场震荡频繁,波动加大。受此拖累,纯债基金出现大面积的净值回撤,引发投资者广泛关注。不过也有部分债基表现出良好的抗跌性。

8月以来,债市迎来一波调整。截至8月15日收盘,月内各期限国债期货全线下跌,10年期主力合约月内跌幅达到-0.54%。受债市震荡影响,债基近期也出现明显回撤。Wind数据显示,8月5日至8月15日期间,各品类债基区间净值涨跌幅全线告负,万得中长期纯债基金指数下跌-0.1408%,而万得短期纯债基金指数下跌仅为-0.0392%。具体来看,在有数据统计的804只短债基金中(不同份额分别统计,下同),有多达561只基金的业绩回报收负,占比近七成,其中最大回撤基金已下跌了-0.3232%;在3184只中长期纯债基金中,有八成多基金收益为负,回撤最大基金下跌-0.7587%。

同时本轮债市的调整也让配置了大量债券及债券基金的银行理财市场泛起涟漪,不少投资者反映自己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或亏损情况,正在考虑赎回以及时止损。回溯过去,银行理财赎回潮往往伴随债市的牛熊切换。多位银行理财公司或银行资管部人士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轮债市调整并未伴随市场对基本面预期显著改善或者货币政策转紧等利空因素,资金因风险偏好切换而转移至其他市场的动力不足,资产荒格局仍在延续,债市利率难以像此前理财赎回潮时一样实现完全转向。此外,这轮调整幅度较大的是利率债,而银行理财主要持仓信用债,而且银行理财行业自身防御能力也比之前有所提升。

展望后市,天弘固收利率商金管理组负责人、基金经理彭玮表示,从机构行为周期看,前期交易属性+配置属性双强,交易盘不止损,保险、农商配置盘成为短期流动性提供方,会让交易盘有短期市场企稳的假象,但实际上目前的亏损筹码的止损需求在进一步加大,等待交易盘止损行情,可能存在部分投资机会。从情绪周期看,目前高频、低频数据翻空。整体而言,市场目前的调整力度较大,倾向于谨慎对待,择机把握投资机会。

不过从中长期来看,不少机构投资者对债市后市仍然保持乐观。民生证券认为,近期央行的一些列调控,旨在稳定长端利率,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而非形成趋势性逆转,更多体现信号意义和预期引导,以时间换空间,等待与财政配合的时间点。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也表示,央行年内仍有降准可能,幅度可能在25个基点,释放5000亿元流动性;如果央行短期内不降准,也大概率会通过OMO投放流动性。在宽货币预期依旧明确的环境下,预计债市整体走强的格局仍然会延续。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相关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人请详阅基金合同和基金招募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大佬访谈
全球赢+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