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类私募业绩哪家强?
2017年前9个月,好买对冲综合指数上涨8%,是同期沪深300涨幅的一半。选沪深300作为基准,相对于策略多样、全球配置、多空并举的私募来说有失偏颇,且这个参照过于强大;进一步讲,私募跌的比基准少,又如何?投资人要的是绝对收益。但是,用这个一贯采用的度量衡,可更清楚明白:最近2月情况稍作改观,可时间所剩无几,2017全年,私募整体,跑不赢沪深300几成定局。
好买对冲综合指数&沪深300指数单月涨跌幅
数据来源:好买基金研究中心
数据区间:2017年1月~2017年9月
横轴:月份,纵轴:当月收益率
回顾前三季度,A股震荡向上,呈消费、周期、金融、真成长轮动的结构性牛市,8月以来,创业板指也翻红,形成普涨格局。
港股持续向好,恒生指数震荡上行的趋势明显,涨幅超过了25%,冠绝全球。
美股则继续延续了长期以来的牛市。
债券方面,整体是熊市,大家对于未来收益率走势分歧较大。
商品方面,上半年商品及股指整体波动率走低,7月份以来,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 9月画风突变,很多品种回吐此前涨幅,商品经历一片肃杀的“黑色9月”。
坐标轴:收益率(%)
数据区间:2017年1月~2017年9月
整体上看,私募各策略,依然是股票型策略表现最好,收益率超过10%。其次是多空仓和多策略。私募FOF也风头正劲。市场中性垫底。7月以来,波动率低位反弹,管理期货一改上半年颓势,收益颇丰。
坐标轴:收益率(%)
数据区间:2017年1月~2017年9月
私募业绩分化,已成公理。当沪深300还在山腰,部分私募已创出新高,前3季度,谁的表现比较好,何故?以下从榜单中挑选出热点私募加以详述:
普通股票型私募上榜产品:
数据区间:2017年1月~2017年9月
康曼德资本的产品拔得头筹。这家公司较为低调。总经理丁楹曾在大型券商、老牌公募基金等机构做投研将近20年,2013投身私募江湖。秉承买入小而美和大而优的公司股票长期持有的投资策略;为熨平净值波动,综合运用股指期货、期权、可转债等多种金融工具。从业绩表现看策略十分有效。
展望未来,康曼德认为现在经济增长在低位,再跌的空间很小,可以放弃宏观、周期,专注于选股。股市慢牛格局,最容易衍生个股行情,上市公司的质量尤为重要。
榜单上,熟悉的景林资产赫然在列。在景林资产总经理及该基金的基金经理高云程看来,A股在很多方面正在发生趋势性的变化,价值投资的时代已然到来。随着沪深港通的开通、投资者结构机构化以及监管的日趋严格,坚守优质龙头企业、赚企业盈利增长的钱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四度金牛奖得主、知名私募相聚资本排名第10。总经理梁辉6月底就曾表示,今年以来大市值股票表现较好,不过下半年这种风格可能有所转变。下半年A股风格预计转向有业绩增长的、估值比较合理的股票,偏小市值的股票表现可能较上半年有所转强。而进入下半年的市场走势印证了这一点。
债券型私募上榜产品:
数据区间:2017年1月~2017年9月
达仁资管的产品位列榜首。这只产品5月之前一直没有什么起色。5月之后,净值两度创新高,涨幅较大。原因是他们在上半年市场低迷时配置了高收益债,包括一些清仓券,从而获得较高收益。
合晟资产也在列,因为行业周期性波动对信用债市场的影响较大,合晟资产更多是去发掘市场上信用在逐渐变好的企业。合晟胡远川认为,短期国内经济比预期好一些,但已经过了名义GDP高点,货币政策偏稳健,去杠杆还未结束,但政策面有所好转,未来利率走势会是一个震荡过程,不会出现大幅上升或下行,利率和实际回报率会逐渐呈正相关。
宏观对冲策略上榜产品:
数据区间:2017年1月~2017年9月
上榜的凯丰已经连续三年获得金牛奖了,凯丰投资是是一家投资于全球大宗商品、债券、权益类资产及其衍生品的宏观对冲基金管理公司,公司特别注重研究工作。比较有特色的是,凯丰有专门从事天气迹象、航运物流等方面的专业研究团队做基础研究,凯丰认为天气对于农产品品种有极大影响,而航运对于能源化工的进出口也有极大影响。
乐正资本排名第5。乐正专注于做宏观对冲,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乐正的潜心布局。今年上半年,市场风格出现剧烈分化,王江平将主要仓位布局在蓝筹股上,同时配置一部分港股的汽车、消费、电子等行业。
乐正王江平认为:经济现在处于高增长往中增长平台下降的过度期,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风险因素并未完全改善,比如国内房地产价格高企、企业高负债率和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因此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都不是稳态,适度控制风险偏好,适当增加确定性增长的权益投资是比较好的选择。
多空仓上榜产品:
数据区间:2017年1月~2017年9月
排名第2的朴信投资擅长寻找确定性高的结构性机会,配置景气度较高的成长股,积极把握企业发展S曲线中具有成长力的部分,并长期持有。旗下多款产品业绩表现都不错,美中不足的是,朴信创新1号与同类产品相比,回撤幅度较大,回撤回复的时间也比较长。
排名第9的保银中国价值,不仅收益可观,而且回撤控制非常好。成立两年多来,保银中国价值最大回撤只有3.29%。保银认为中国的漂亮50不是上证50而是中国最优秀的50家公司,其中也包括成长股、小行业龙头,主要是在A/港/美上市的中国B2C类公司。整体来看,保银认可的漂亮50具有三大特征:大消费、行业龙头,平均净利润增速快。
管理期货上榜产品:
数据区间:2017年1月~2017年9月
大部分管理期货产品都采用趋势跟踪策略。榜单中排名第三的在去年底就判断出2017年供需的矛盾不激烈,难以形成向上或向下的趋势性行情,而坚持采用统计套利策略。从今年的情况看,除最近几个月外,这一论断基本准确。因而旗下产品取得比较好的收益也比较好理解,近6个月公司旗下产品平均收益率高达50.39%。
排名第6的思勰投资掌门人陈磐颖是国外大名鼎鼎的DESHAW出来的,DESHAW任职期间负责期货方面的量化策略以及优化模块开发,主导了数十个量化模型策略的研发过程,部门管理超过20亿美元并且保持30%以上的年均复合增长率。 思勰专注于中高频CTA交易策略,今年以来思勰旗下20只产品平均年化收益仍有25.74%(费前),且今年以来平均最大回撤仅-2.9%。
组合型上榜产品:
数据区间:2017年1月~2017年9月
新方程星动力S6和新方程星动力S7均在榜单中名列前茅。新方程星动力S6目前底层标的:晓峰2号,庆瑞3号,利伟精选和国鹭1号,近期将引入高毅平台另一位基金经理王世宏的基金产品作为第五个标的。S7则是公奔私基金经理全明星阵容,业绩表现不俗,大受欢迎。
私募行业的回调
2017年2月,私募实缴规模达到了顶峰——2.8万亿。此后经历了明显的连续性下滑趋势,8月最新数据显示,实缴规模剩下2.246万亿。
证券类私募实缴规模变化趋势
数据区间:2017年1月~2017年8月
横轴:月份,纵轴:规模(万亿)
实缴规模与管理规模不是一回事儿。实缴资金也不能挪作他用,因此,规模下降,只能是源于实缴出资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减少,同时,新备案证券私募的实缴资金不能覆盖这一缺口。结合上面的整体业绩分析,不难发现,私募管理人停止运营有业绩拖累的因素在里面。而新机构设立数量也出现锐减,进入今年6月份,每月新成立的证券类私募数量变成了个位数,到9月份,仅为3家。
未来某月,没有证券类私募成立,完全有可能。私募机构进入到存量甚至减量博弈状态,也完全可以预见。
本已处境艰难,海外私募在中国开展业务的步伐又加快了。9月7日,英仕曼和富敦,两家外商独资企业,获得基金业协会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备案。此前,富达和瑞银已分别于2017年1月和7月相继备案成功。据悉,有20多家海外资管机构对在中国设立私募有兴趣。近日资管行业的先驱——1976年首创全球第一只指数型基金Vanguard就正在酝酿申请私募管理人牌照。
中国内地本土投资者,是全球最大的零售投资群体,对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前景的普遍看好是这些机构全面进入中国的驱动因素。实际上,外资独资的资管在华开展业务是2015年以来中英经济财金对话、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成果之一。基金业协会亦对外资机构申请私募基金管理人牌照持开放态度。未来海内外私募同台竞技的画面已日渐清晰,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厮杀才刚刚开始。
哪怕没有海外私募进击,行业洗牌也在进行时,资金辗转腾挪向头部集中已成定势。市场上原本投向公募的银行委外资金析出,银行主动上门找私募寻求合作的情况显著增加,权益类配置需求旺盛。
这还是在银行白名单本身在缩减的背景下出现的。换言之,有了银行委外的资金加持,能够留在白名单上的私募机构平均规模正得到提升。银行更青睐那些业内知名、规模大的私募机构。部分小型私募募资困难,无米下炊。而大品牌大规模的私募容易形成更好的口碑,募资的虹吸效应越来越强烈,今天已经有500亿级私募规模可与公募比肩,未来千亿级私募浮出水面自是水到渠成。
私募生态的重塑过程中,部分小私募还开起了自毁模式,行业乱象频出:
失联:
基金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共计298家机构进入失联机构名单,失联私募占全行业的1.44%。
同时,部分小私募本身募资能力有限,甚至出现向非合格投资者募资、不落实风险评估等情况频触监管红线遭到处罚。而艰难募资后,却由于人员配备不足、风控运营跟不上、业绩持续性差等形成自身发展的桎梏。此背景下,未来失联私募名单可能继续增加,僵尸党、酱油党私募将被逐步清退出局。失联私募不是开始,也远未结束。
ST私募:
因为未按要求进行产品更新或重大事项更新累计2次及以上、或未按要求按时提交审计的年度财务报告等情况,基金业协会将2146家私募基金管理人列入“异常机构”名单。列为异常机构的私募基金数量,一举超出了全行业的1/10。私募信息披露不规范,后果很严重。自基金业协会《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发布以来,协会已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12544家。
这样的私募,其实不太正常,消失完全正常。
不过,对于那些洁身自好的小私募而言,监管趋严、与狼共舞、跟头部较量,考验已全面升级。很多人因此担心小私募会在残酷的竞争中苟延残喘直至消亡。
但事实是,投资策略是私募的核心竞争力,真正的好策略能够创造价值,与大私募差异化竞争,夹缝中求生存也可以生存。
一个行业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大有大的活法,小有小的生路,就像大型商超没有断了便利店、小卖部的财路,大道朝天,各走一边。很难想象私募行业就剩下几个寡头在互相搏杀。如果真的是那样,投资人的工作又转移到细细对比这些寡头旗下的从业人员的来历、各个产品之间的差异了。换汤不换药。事实上,就算是著名私募机构云集的美国,尚有成千上万的小私募顽强的生存着,能不能创造超额业绩才是活下来活多久的关键。
如果你说我都没募到钱,还怎么创造超额业绩?不好意思,这确实不好办。虽然过往业绩不能代表未来,但是没有过往业绩又怎么可以代表一个好的未来?一个理智的人不太敢把钱交给一个陌生的机构来练手。那就只能从身边的亲朋好友来入手了。对冲基金鼻祖琼斯就是这么干的。他们知道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凭着对你的全方位认识与信赖,把钱交给你的胆量,他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