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疫情发酵、原油暴跌。接二连三的不确定事件让资产价格陷入一种快速而极端的波动中,但也让全球的宏观对冲策略有了大展身手的机会。
据好买基金统计,2020年国内宏观策略私募产品平均收益为31%。此外,更有一些名列前茅的主观宏观对冲斩获了超过60%的年度收益。
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内以及全球宏观环境趋于复杂,许多历史有效的周期规律接连遭受挑战,我们看到海内外宏观对冲策略的表现开始出现分化。对大多数宏观对冲管理人来说,近些年,尤其是2023年其实是比较难熬的。
尽管如此,也不乏有管理人积极调整战略、迭代自身能力圈,开始捕捉国外的宏观线索和投资机会,在美股、美债等资产上建立起了更广泛的收益来源。某成立于2013年的知名投资老将A(以下称“管理人A”),就是其中的代表。
2023年,该管理人A旗下的宏观对冲策略收益率在9%以上,大幅跑赢了全市场宏观对冲策略的平均水平。并且,同期万得全A回报为-5.19%,而其策略并未受国内权益市场的影响,创造了具有吸引力的绝对收益。
究竟如何理解这种在高波环境和复杂情形中赚钱的宏观对冲策略?当前宏观策略走势如何,未来是否还奏效?近一年国内宏观环境向主观宏观选手发起挑战,是怎样的宏观策略管理人能脱颖而出?本文将来探讨这些问题。
越动荡宏观对冲越“出圈”海外获利主线更明显
“宏观对冲”作为海外对冲基金的主流策略之一,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何为明珠?是有珍贵、重要和引人注目的意味。
一方面,宏观对冲的投资范围涵盖股债商汇、可大量运用杠杆和衍生品等金融工具,可以说是交易最灵活,也是最具有艺术色彩的一类策略。
另一方面,在历史上多个宏观经济变化和市场波动剧烈的“危机时刻”,宏观对冲策略确实为投资者带来了相对稳定,甚至亮眼的回报。
因此,宏观对冲策略的独特价值可以总结为三点:第一,通过跨市场、跨资产和跨期限的多元化投资,克服单一资产周期陷阱;第二,对抗“黑天鹅”,在经济或金融危机中一般能实现正收益;第三,与各类资产都有较低相关性,适合在资产配置中分散风险。
如前文所言,近几年宏观对冲策略在市场动荡中频频“出圈”,但2022年后这一策略在海内外的表现开始出现分化。
海外,围绕“加息”这一主旋律,欧美各类资产表现相对容易判定,在全球对冲基金整体负收益的情况下,唯有宏观对冲策略连续四年取得了不俗表现。
而国内,由于政策、情绪等扰动因素增多,市场主线不明朗,宏观对冲策略面临挑战。这时,宏观因子继续在影响着国内资产价格,但影响的方向和幅度都较以往更难以预测。
具体来看,2020-2021疫情爆发后的这两年,各国央行包括国内均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来稳定经济,大多国内的宏观对冲管理人都抓住机会,实现了每年2位数的回报。
而2022-2023年,国内宏观政策环境变得更加复杂,这一阶段,在国内进行宏观择时就变成了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所以不同管理人之间业绩有所分化。另外,国内金融工具的相对缺乏也加大了宏观策略的投资难度。
正是因为意识到了海内外宏观的机会差异,以及以AI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革命由海外袭来,2023年管理人A开始将策略范围转向全球市场。除了布局美国科技股,其还在年内逐渐加大美债和大宗商品进攻,并通过指数投资日本和印度,因此成为当年同类策略管理人中少数的正回报者,全年收益9%。
全球宏观环境日渐复杂选择可靠的管理人至关重要
近几年,欧美不断通过加息来治理因疫情留下的通胀问题,同时地缘冲突加剧、逆全球化改变全球宏观叙事。直到现在,全球经济的动荡与不确定仍存。投资上,宏观环境依然是影响全球资产价格的一个重要因子。
同时,海内外经济周期的错位与利差变化直接影响了大类资产的市场表现。其中既有脱离传统宏观框架,迎着“加息”一路上涨的美股和黄金;也有符合宏观逻辑,在降息落地前蓄势待发的美债。
如果能找准趋势,并有能力在交易上将其兑现,宏观对冲策略或许能继续带来极具弹性的丰厚回报。当然,主观判断也会有失误的情况,如果管理人的判断与市场演变不符,也会有所损失。因此,关注宏观对冲策略,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就是风险管理和回撤控制能力。
总的来说,在趋于复杂的全球经济、政治环境背后,是一系列丰富的宏观机会。注重绝对收益,并且与其他类别资产低相关的宏观对冲策略值得我们关注。在选择管理人时,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出发:
(1)是否有足够丰富的商品交易或二级市场投资经验,能支撑他在各样的资产环境下都有相对稳定的收益贡献;
(2)是否有比较明确、清晰和稳健的宏观投资体系和逻辑,并且能在其过往实操中得到验证(支撑该庞大复杂宏观投资体系的投研实力也同样重要);
(3)当极端情况出现或市场下行时,是否还有相对不错的风控能力和业绩表现。
风险提示:投资于国际证券市场,除了需要承担与国内证券类似的市场波动风险等一般投资风险之外,还面临汇率风险等国际证券市场投资所面临的特别投资风险,也需要投资者注意。
好买香港提醒:本文版权为好买香港所有,未经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和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