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了解自己。
我们经常讲资产配置要“因人而异”,就是要求大家必须知道自己的风险偏好或者说风险承受能力,这是我们做投资的第一步。
风险承受能力是指一个人有多大能力承担风险,也就是说你能承受多大的投资损失而不至于影响你的正常生活。比如投资者A可承受的最大亏损金额为5万元,或可承受的最大亏损比例为20%。
也可以是你能承受多大的风险投资比例。比如从年龄维度,在投资理财中,有一个简单又有趣的规则,叫做“投资80/100原则”。其指的是你在做基金组合时,高风险的投资占总资产的合理比重为80或100减去年龄的得数,添上一个百分号(%)。
具体我们又细分为两部分:
1)客观风险承受能力:
反映了投资人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包括年龄、职业背景、收入和家庭资产状况、投资知识和经验等因素。
2)主观风险偏好:
反映了投资人主观上对待风险的态度,可根据投资期限、偏好的产品类别、投资目的、投资态度、风险选择、可承受的最大损失等因素做出判断。
比如我们可以把这些风险偏好参考要素做个“低、中、高”的排序,最后综合定性确定------我们的风险偏好更偏向于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
确定风险偏好,有什么作用呢?
第一个,风险偏好决定了----你能投资什么风险等级的金融产品!
第二个,风险偏好决定了----你投资的收益区间!
我们的风险等级,决定了我们的股债配比,从而可以获得相应的收益回报区间、并承受相应等级的亏损和波动风险的区间。比如图中红框标注的,为中等风险投资者的收益区间(10-12%左右),同时需要承担单年亏损7-12%的风险。
所以,了解自身的风险偏好,形成合理的收益预期、风险认知,由此就可以确定适合自己梯度的产品。
但是实际上,经常出现“不匹配”的情况。
一种是高配状况,即持仓的收益-风险显著高于标准值,则意味着可能出现组合波动过大,投资人客观上难以承受、主观上不愿意承受的状况。
一种是低配状况,即持仓的收益-风险显著低于标准值,则意味着组合过于保守,可能会出现投资收益偏低的状况。
“不匹配”有什么危害呢?
对高配状况,收益高波动,超过自身风险承受,体验极差;
对低配状况,虽然资产波动较小,但长期收益极差。
所以,投资人的风险偏好与投资品的风险相匹配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当两者匹配时,投资计划才容易长期、顺利地执行下去,从而取得较好的投资结果。
最后,还要补充的是,未来随着个人情况变化,风险偏好是会不断变化的:
当财富积累越来越高,可投资的产品从简单的货币、债、股,会扩展到商品、股权、绝对收益、海外产品等。
还有,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会发生各种变化,也会随时影响我们的财务状况和风险偏好:比如:失业、结婚、生育、失去伴侣、退休等.......为了应对这些变化,我们既要未雨绸缪、做好规划,又要根据随时的变化、调整自己的配置情况。
2、了解市场。
①大的宏观经济周期:
国际上根据经济周期进行大类资产配置比较有共识的理论是美林时钟,该理论是由美林证券在2004年提出的,将资产轮动、行业轮动与宏观经济周期紧密联系而得到的一种直观模型。
“美林时钟”是2004年由美林证券在《The Investment Clock》中提出,基于对美国1973年到2004年的30年历史数据的研究,将资产轮动、行业策略和经济周期联系起来,是资产配置领域的经典理论。
②大类资产自身的周期波动:
经济有周期,同样市场也有周期。先来说A股,从近20年看,出现了两次大级别的牛市和熊市,分别是2006~2008年、2014~2015年,大概平均7年左右一个周期。我们可以通过股债利差(股债性价比)这类指标,来大致了解当前股票类资产的投资价值。
③权益资产内部的风格轮动周期:
一般来讲,处于大公司周期的时候,应该选择规模较大的价值型基金,
处于小公司周期的时候,应该选择选择夏普比率较高、标准差较小的成长型基金,基金规模建议选择中小盘基金。
权益资产内部的行业轮动周期:
一般来讲,行业在不同阶段,也各有自己的优势周期。可以结合估值、盈利、景气度等指标,判断对行业的布局。
3、设定目标。
①投资目标是指,你想通过这笔投资实现什么目标,投资目标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②投资期限是指,你为了实现某投资目标所需要的投资时长。很明显,这个投资期限取决于你的投资目标是长期目标还是短期目标。比如说你投资是为了准备一份养老金,那么投资期限就会比较长,但如果说你想早一点退休,过上高品质的退休生活,那么在你投资期限缩短的情况下,实现投资目标的难度无疑就会提高。
打个比方,我们可以把贷款买房看做是为了买房而做的一笔投资,那么每个月的还款就是我们每个月的投入资金。如果说还30年,每个月需要还5000元的话,那么我现在想早点还完(早点实现投资目标),我想20年还完,有可能每个月需要还的金额就提高至7000多元,这就加大了每个月的还款压力。所以,想在短时间内实现某个目标,要么加大投入的本金,要么提高投资的收益率,这都会增加投资的难度。
构建自己所需要的、且适合自己的组合:
首先,根据自己的年龄、性格、职业、财务状况等确定风险承受能力,即你能承受的最大亏损幅度是多少。
其次,确定投资目标和投资期限,也就是你想在什么时候实现什么目的,需要多少钱。比如你是买车、装修房子还是子女出国留学?什么时候要用钱?
最后,根据自己预计投入的本金,大致推算出预期年化收益率。
Tips:预期收益率要设的合理,不能过高(比如年化20%,几乎很难达到),也不能过低(比如年化4%,太容易达到,没意义)。合理设定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对于投资组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至关重要。
预期年化收益率确定下来,就可以帮助我们大致判断自己的投资风格,是保守型、稳健型、平衡型、成长型还是进取型。
简单来说就是,确定这笔钱自己能投多久、希望达到什么样的收益,可以承受多少损失,然后再根据需求来匹配场景和配置的策略。
这里也用两个反复说的案例,来教大家两个定目标的简单方法:
一个是根据自己的风险等级,确定对应的股债配比,从而确定一个投资目标。
另一个是,根据自己的梦想计划,投资目标,投资期限,每月可投金额,然后倒推出需要的预期收益率,再和自己的风险偏好相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