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个公募日报:资金面对港股的影响

一、行情回顾

昨日,沪深两市双双收涨。截至收盘,上证综指收于 3262.81 点,涨 24.58 点,涨幅为 0.76%;深成指收于 9884.30 点,涨 49.86 点,涨幅为 0.51%;沪深 300 收于 3759.14 点,涨 8.63 点,涨幅为 0.23%;创业板收于 1932.91 点,涨 6.54 点,涨幅为 0.34%。两市成交 12774.74 亿元,较前一日成交额减少 5.28%。小盘股强于大盘股。中证 100 上涨 0.09%,中证 500 上涨 0.82%。

31 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有 29 个行业上涨。其中,纺织服饰、煤炭、有色金属表现居前,涨跌幅分别为 2.56%、2.50%、2.46%,房地产、食品饮料、家用电器表现居后,涨跌幅分别为 0.20%、-0.36%、-0.60%。沪市有 1768 只个数上涨,占比 78.61%,深市有 2563只个数上涨,占比 88.29%。非 ST 个股中,117 只个股涨停,3 只个股跌停。

 

数据来源:Wind,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日期 2025/4/14

 

昨日,欧美主要市场上涨,其中,道指上涨 0.78%,标普 500 上涨 0.79%,纳斯达克指数上涨 0.64%;道琼斯欧洲 50 上涨 0.29%。亚太主要市场上涨,其中,恒生指数上涨 2.4%,日经 225 指数上涨 1.18%, 印度孟买 30 指数上涨 2.46%。

 

二、指数涨跌

数据来源:Wind,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日期 2025/4/14

三、新闻

中金:是“抄底”的好时机吗—以港股为例

首先复盘下近期的权益市场走势。受关税政策影响,全球市场开启了避险模式,中国市场也受波及。清明假期结束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港股的大跌创下了多项纪录。其中,恒生指数单日下跌 13.2%,为 21 世纪以来最大单日跌幅。恒生科技更是大跌 17.2%,创指数 2014 年底构建以来的最大跌幅。

随后几天,得益于中央汇金释放积极信号、南向资金的创纪录买入、投资者情绪关税“加码”逐渐“脱敏”,均支撑了港股在随后四个交易日的反弹。但整体上恒生指数上周跌幅依然达到 8.5%,是 2018 年以来的最大单周跌幅。

MSCI 中国、恒生科技与恒生国企也分别下跌 8.1%、7.8%与 7.4%。行业层面,可选消费(-10.7%)、媒体娱乐(-10.4%)以及保险(-10.1%)最为承压。相反,必需消费(+0.4%)逆势小幅上涨、房地产(-1.2%)与电信服务(-2.5%)等老经济板块则相对抗压。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2025/4/7-2025/4/11

 

随着“对等关税”后情绪的极致宣泄暂告一段落,关税博弈似乎也进入“第二阶段”,恒指从 3 月下旬高点回调超过 15%,市场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是,现在是“抄底”的好时机吗?

 

(一)短期情绪宣泄到位了吗

不论涨跌,市场一开始的反应都是由情绪(股权风险溢价 ERP)所驱动。上周市场大跌之后,从绝对估值来看:

对 40%的“含科”部分,本周市场大跌过后,恒生科技指数动态 P/E 已从 3 月中旬高点的 19.1x,快速回落到14.0x,再度降至过去 3 年均值以下,本轮大跌过后科技股估值出现一定吸引力。从盈利角度对比中美科技龙头估值,当前中国科技龙头估值也相对合理。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FactSet

 

(二)未来取决于盈利前景

随着短期情绪的快速宣泄到位,再加上关税的不断加码已经进入“非理性”阶段(考虑到价格弹性的影响,突破一定水平阈值后,再提高关税水平在边际上已经没有实际的经济意义),对此,中国也已经表示“将不予理会”。因此,市场短期内可能对关税本身的数字逐渐“脱敏”,更多转向关注对增长的实质影响,例如会有多大的盈利下调压力?

在这一点上,在能够看到关税谈判有确切进展前,外需对增长和盈利的冲击依然是难以避免的,因此内需政策

对冲的力度和速度将成为关键所在。本轮美国对华加征关税为145%(两轮10%的芬太尼关税、34%的“对等关税”,后续两轮提高各 50%和 41%),如果加上 2018 年第一轮 20%左右的关税,总水平已经高达 165%。中金预测当关税加征至 100%以上,价格弹性可能急剧抬升使得出口量非线性萎缩,加上利润率拖累,可能使得盈利增速的下调幅度升至 10-15 个百分点。

但这一影响和下调是否兑现,除了难以预判的关税谈判进展,更取决于内需政策对冲力度。换言之,如果内需政策对冲及时有力,那这一幅度就不会出现,也不至于给市场额外压力。后续月度广义财政脉冲变化和本月政治局会议的定调值得密切关注。

(三)资金面对港股的影响

南向资金 3 月以来成为主力,上周再创流入记录。过去一个月,南向资金维持强劲流入。在 3 月中旬创纪录流入后,周三单日净流入更是突破 350 亿港元再创纪录,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向投资者对于“抄底”港股的热情。今年以来南向累计流入 5,813 亿港币,日均流入(89.4 亿港元)已是去年的 2.5 倍(2024 年流入 8,079 亿港元,日均34.7 亿港元)。若维持当前速度,今年总量可能要接近两万亿港元。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近些年南向资金随着成交和持股不断增加,边际定价权也不断提升,但面对可以借券的做空和供给可以无限的“闪电配售”(南向均无法参与),是难以拥有“绝对定价权”的。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wind,EPFR

 

主动外资加速流出,外围扰动或延后长线资金回流。相比南向资金,海外资金今年以来虽有所回流但规模明显小于去年“924”且主要以被动和交易资金为主。主动资金(long-only 为主)依然流出中国市场,EPFR 口径下最近一周再度大幅流出 6.9 亿美元,是此前一周流出 2.3 亿美元的接近 3 倍。近期关税摩擦不断升级的背景下,更可能延后长线外资尤其是欧美资金回流的进程。不过,反过来说,考虑到当前全球外资对中资股配置比例已低配1.2ppt,整体配置比例也从 2020 年 10 月高点的 14.6%降至当前 6.5%,也明显低于 2018 年第一轮贸易摩擦前水平,继续大幅流出的压力也可控,除非后续美国对华出台更多金融投资相关的限制措施。

 

资料来源:wind,EPFR

当前外资对中资股低配 1.16ppt,整体配置比例从 2020 年 10 月高点的 14.6%降至当前 6.5%

 

(四)中概股退市的风险大吗

除了关税外,潜在金融制裁风险也值得密切关注,尤其对港股和中概股而言。影响程度从高到低分别有:1)直接将部分中国企业纳入其限制名单中,使得所有美国投资者被迫清仓,例如美国 NS-CMIC 名单(Non SDNChinese 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 Companies List,非特别指定国民清单 SDN 中国军工复合体名单);2)美国投资者投资中资股征收额外资本利得税;3)将中资股排除如 MSCI 等全球大型指数基准或 ETF;4)有关中概股上市地位和审计问题。不过,经历了过去几年尤其是 2022 年的“中概股退市风波”后,绝大部分在美上市的大型中资民营股(如阿里巴巴、京东、百度等)均已回归港股双重主要或二次上市,因此受退市影响最大的多为尚不满足回归港股条件的小市值公司。

大佬访谈

好买研究猿 好买财富研究中心

好买研究猿:风格的陷阱

全球赢+
热门资讯

    拨打导购热线

    400-700-9665

    客服邮箱:service@howbu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