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信托资产规模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再次实现历史性跃升,截至2012年末,中国信托业资产规模已超过7万亿元,达到历史新高,成为中国仅次于商业银行业的第二大资产规模的金融行业。面对近年来信托资产规模持续、高速、超常规的增长,人们最大的疑虑就是:2013年,信托业的狂欢盛宴是否还能继续?
2012年,65家信托公司共发行2951只固定收益信托产品。
融资方式上,贷款投资类信托发行量最大,为922只,占比为31%。
产品投向上,信托产品投向数量最大的行业为工商企业,产品数量为792只,占比27%。
从各期限产品的收益率来看,一年期(及以下)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为,一年(不含)~两年期产品平均收益率为9.11%,两年(不含)~三年期产品平均收益率为9.12%。
不过四部委12月底下发的《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通知》明确规定,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因承担公益性项目建设,不得通过信托公司直接或间接融资。这意味着,2012年成为地方融资平台主要输血通道的信托渠道,2013年或被掐断。
不过,房地产信托在2013年将迎来更大的兑付压力。中金公司预计,到期房地产信托规模2816亿元,本息合计总还款额约3100亿元。对信托业来说,对风险的防控或许是今年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传统信托业务不断受限的情况下,信托公司的业务发展瓶颈日益凸显,这迫使信托公司需要拓展新的业务增长点。与此同时,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信托公司自身业务的受限亦在推动信托业加快转型的步伐。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机构加入到资产管理市场的争夺中,投资能力将是各大机构成败的关键。
多种因素导致信托产品的募集期变得非常短,甚至有产品尚未开始发售便已预约完毕。部分投资者将信托产品与“刚性兑付”画上了等号,他们甚至不屑于读完产品说明书便抢着签约,其中的风险值得警惕。
与集合资金信托业务需通过信托公司网站、银行柜台等发布公开信息不同,单一资金信托业务的信息无需公开,亦不需要到监管部门报备,具有完全的私密性,因而受到诸多机构投资者追捧。
由于“资金池”通过期限错配募集资金,以短借长投的方式展开运作,这势必造成借新还旧的现象。部分质疑者认为,在借新还旧过程中,如果持续出现项目收益不能覆盖融资成本的情况,恐怕会形成信托版的“庞氏骗局”。而且即使项目不出现问题,信托机制难以解决的流动性问题也会导致同样的结果。
有业内人士表示,账户重新放开对证券类信托产品有重要意义,尤其以股指期货为标的的信托产品或将更多地出现在市场上,还有利于私募产品高端定制。
2012年6月,中粮信托发行了一款生猪养殖的信托产品,被人戏称为“猪信托”;11月,金字火腿发布公告称将通过银行发行“巴玛典藏发酵火腿理财产品”;此外,华侨城也推出了以欢乐谷门票为标的的信托产品。
这些另类信托产品多数收益率较高,但其中的风险也不可小觑。业内人士提醒投资者,投资艺术品、红酒、茶类信托等都需要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如葡萄酒信托,还要了解年份、产地、品种、储藏地的情况。
虽然现在还没有出现一例信托产品无法兑付的情况,但信托产品的潜在风险在不断累积。甚至有业内人士表示,已经暴露出的兑付风险只是行业全部风险的冰山一角。“刚性兑付”正摇摇欲坠。
根据《信托公司管理办法》(2007年版)第34条,信托公司不得承诺信托财产不受损失或保证最低收益。由此可见,“刚性兑付”并不具有法律强制性。更多的,只是金融维稳的需求。
好买财富总经理杨文斌指出,信托的刚性兑付严重伤害了信托业自身的发展,因为在刚性兑付的怪圈中,产品的创新变得不再重要、信托的梦想和本质已经被篡改、长久的事业已经成为一种急功近利的快餐文化。
目前,监管层的态度是“买者自负,卖者有责”,并不鼓励“刚性支付”,也要求信托公司加强主动管理能力,并加大投资者风险教育力度。从长远而言,打破刚性兑付所产生的将是正面效应,它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投资者不计风险盲目追逐的非理性现象,有利于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刚性兑付”的紧箍咒一旦被打破,势必会影响到投资者对信托产品的选择,如何才能保障自己的本金并获取收益?目前我国有超过60家信托公司,信托公司实力各不相同,发行产品的条款各异,好买财富对信托公司进行评估风险,为投资者筛选出安全性好、收益率高的信托产品。
外患:
在“泛资产管理时代”信托业所拥有的制度红利将被日益削弱。
♦ 冲击银信理财合作通道业务:由于信托公司对融资类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较低的规模比例、较高的净资本比例和信托报酬率等方面的限制,银信合作将面临被银证合作、银基合作挤出和取代的风险。
♦ 冲击融资信托业务:由于“新政”向一些机构不同程度开放了非标准化债权的运用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托公司擅长的非标准化融资模式可以被简单复制。
♦ 冲击私募基金业务:《证券投资基金法(修正案)》获得通过后,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将不必借道信托公司即能开展私募基金业务,信托公司传统的私募基金“阳光化”业务势必将会受到极大的冲击。
内忧:
♦ 随着资产规模的迅速膨胀和产品创新的不断深入,信托机构的研发和资产管理能力受到挑战。一些原本在信托行业“刚性兑付”规则下包裹严实的兑付风险问题,因为涉险项目规模越来越大,开始逐渐暴露。2012年,吉林、中诚、中融、中信等多家信托公司因产品兑付被市场人士发出“预警”。
♦ 泛资产管理时代来临,银行、券商、基金、保险公司纷纷进入资产管理市场,群雄争霸导致竞争愈发激烈,信托业曾经“一枝独秀”的局面将难以为继。
尽管信托业面临重重挑战,但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表达了对信托业的乐观:“未来中国金融业发展最大的蓝海是财富管理,信托是财富管理主要的法律形式和产品形式。”
面对挑战,信托公司作为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和金融理财机构,具有明显的综合优势和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 信托业具有资管市场丰富的经验和人才积累
♦ 面对风云多变和需求多元的理财市场,信托业的市场敏锐度、市场判断力和市场适应力都是其他金融机构无法企及的
♦ 信托业多年积累形成的风险可控、收益较高的市场信誉、产品定位和公司品牌已经深入人心,较具规模的、稳定的忠诚高端客户群基本形成,市场认知度趋于稳定和固化
♦ 信托拥有的制度安排和法律设计等独特优势仍将得以彰显
中国信托业在转型的十字路口,需要的不仅是打开业务领域的空间,同时还需要有与风险防范、监控、化解、缓释等相适应的制度安排。信托业一方面要加速转型,提高自主管理能力,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集聚话语权;另一方面,要花很长一段时间,从监管者、行业协会到每一家公司,系统地、持续不断地进行投资者教育,只有如此,信托业才能真正实现“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买者自负”的理想境界。
1.拨打好买咨询热线:400-700-9665
2.在线咨询投资顾问
预约咨询请正确填写(*为必填项)
挑选优秀产品
目前我国有超过60家信托公司,信托公司实力各不相同
2011年,平均每月有超过200款产品发行,需要专业机构进行筛选
产品条款各异,需要专业机构评估风险
传递最新产品信息
信托产品不公开募集,普通投资者很难及时了解新品信息
信托产品一般推出一两周便结束募集,很容易便错过
100万以下名额有限,预约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