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发展之抉择:红海搏杀or蓝海战略

在传统多头策略的红海市场中,私募基金似乎也逃不出靠天吃饭的命运。今年排名前列的私募多了一些创新策略的基金,这些基金基本都是蓝海战略的创新者。

2011年已翻过,不论散户还是机构,凡是投资股票的,几乎各个受伤。尽管私募基金标榜追求绝对收益,但是今年来,绝大多数私募基金都出现亏损。在传统多头策略的红海市场中,私募基金似乎也逃不出靠天吃饭的命运。

当然,不管在何种市场中,私募基金中总有一些奇葩能够给投资者带来惊喜。在2008年极端熊市中,有5只私募基金取得正收益;2010年取得正收益的私募基金有240多只;而截至2011年12月28日,已经公布12月净值的490多只私募基金中,有20只今年以来取得正收益。如果细细观察这些私募,我们会发现今年与往年有所不同,今年排名前列的私募多了一些创新策略的基金,这些基金基本都是蓝海战略的创新者。在今年每况愈下的市场中,这些基金受到市场影响较小,更有甚者依靠对冲工具渐入佳境。

面对红海的严酷环境和蓝海未知的未来,私募基金是如何抉择的呢?

蓝海领域,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对于是否进入蓝海领域,私募基金还是比较理性、谨慎的。今年以来,定向增发策略私募的成功之后,越来越多的私募基金,甚至公募专户都开始瞄上这片沃土。同时,采取市场中性、宏观对冲策略的基金等也纷纷出现。创新型私募这片蓝海领域似乎蕴含着丰富的宝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基金经理。但实际上,并非谁都能进入这未知的蓝海,一方面是策略上的壁垒,另一方面则是硬件上的要求。

创新策略对于基金经理有完全不同的要求,一旦决策失之毫厘,那么业绩可能差之千里。目前采用创新策略的私募基金多数都有相关策略产品的经验,或是基金经理入行私募前有这些运用新策略的经历。例如,民森在推出民晟系列市场中性基金之前,就有类似的模拟产品在后台试运行;混沌在推出天津混沌道然前最早是从事商品期货和金融衍生品的。如果没有丰富的创新策略的相关经验,私募选择留在红海领域内似乎是更常规的选择。

此外,创新策略对私募基金硬件上的要求也有所不同。首先,在基金形式上,由于传统信托模式的私募基金不能投资于股指期货,不具备做对冲的客观条件,私募基金想要扩展投资范围就必须通过其他组织形式。目前,多数创新策略的私募基金都是以有限合伙公司、有限合伙嵌套信托的形式存在,私募基金公司需要花相当大的精力在产品设计开发上,设计中还需要考虑税收、法律、监管等潜在问题。其次,在基金后台运作上,对于真正的市场中性、宏观对冲等对冲策略基金来说,需要非常完备的数量化研究体系,涉及到模型构建、全市场个股监控、做空头寸计算等一系列繁琐的流程,这些都需要依靠高效的计算机系统来帮助实现,这无疑大大增加私募公司运营成本。

当然,有一些实力雄厚的私募公司走在行业前面。他们本身并非做创新策略出身,但却突破了策略和硬件上的壁垒,在管理着传统型阳光私募的同时,也尝试了个别创新策略的基金,为红海、蓝海做了两手准备。例如,朱雀在管理29只传统阳光私募的同时也有一只朱雀丁远指数中性基金在运作,上海另一家大私募凯石今年也发行了一系列定向增发基金。

制度决定方向

2011年7月份,《信托公司参与股指期货交易指引》正式出台,信托正式取得投资股指期货的“入场券”,这一消息似乎一下子解了阳光私募在0-100%仓位之外的饥渴。但是细细查看后,发现《指引》对信托参与股指期货的仓位有着严格的限制,卖出合约总额不得超过其证券总市值的20%,买入合约价值不得超过总资产的10%,阳光私募只能完成部分对冲。通往对冲基金的道路似乎只向阳光私募开了一扇小窗,而这窗后的景色依然只属于那些创新型私募。

由于存在投资股指期货的仓位限制,信托公司上对于新发产品投资股指期货是雷声大雨点小;而如果要使得现有阳光私募基金投资股指期货,信托公司则必须更改每份信托合同,同时还需要面对其他繁琐的流程。参与股指期货的“新老两难”让阳光私募的转型遭遇尴尬,这样的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让私募基金更乐意留在红海领域,静观制度之变。

这样的局面对于目前已经处于蓝海领域的创新私募来说,也带来了一定的困扰。由于多空头不能完全对冲,目前想要发行创新型基金的私募公司仍然必须通过设立有限合伙企业的途径来完成。一旦后期政策法规逐步放宽信托参与股指期货的仓位至100%,那么阳光私募信托便可以实现完全对冲。届时,阳光私募信托基金向对冲基金的转变可能将大踏步向前,而且,信托形式的基金相比现有创新型私募,在税收、法律风险上都占有优势。

投资者的观念

作为金融产品,投资者的需求也将很大程度影响私募基金发展的方向。从投资者结构来看,参与私募基金的投资者都为百万级以上的高端客户群,虽然投资经验相对比较丰富,但对于创新型的私募,还是观望者远多于尝试者。中国股市发展20年,传统的多头策略已经深入人心,很多投资者的要求就是熊市中少亏点,牛市中多涨点。突然有了对冲这个新式武器后,投资者接受起来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推荐产品的过程中,私募基金也会花很大的精力来让投资者了解基金的运作原理、如何对冲风险等细节。

新事物的诞生和壮大总不会一帆风顺,投资者对这片蓝海的谨慎实属正常。就像十年前,也许没人会相信在网页上点击支付货款后的几天内就会有人把货物送上门。投资者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慢慢潜移默化,同时也需要市场各方面的正面引导,形成供给方和需求方互相推动的良性循环。

红海、蓝海,不管私募基金如何抉择,新事物总有其积极的意义。虽然目前创新型基金采用的有限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嵌套信托的硬件模式并不一定就是今后我国对冲基金的发展方向,但是这些新出现的创新策略却肯定会成为未来对冲基金的策略之一。从国外经验来看,股指期货等金融创新的发展是历史必然趋势,如果今后股指期货对于信托继续放开,那么不同私募基金公司的定位和路线可能将逐步清晰。

大佬访谈
全球赢+
热门资讯